歌仔調中的鑼鼓

兼談其在基礎音樂教育的應用


初稿:
本文前半部寫於大四時
刊於《台大歌仔戲社第二屆公演特刊》
第二版刊於《復興劇校第38週年校刊》
第二版
1995
網路第一版1997.2

本文擬對歌仔戲中極富特色的唱腔鑼鼓,作初步介紹,並從實務經驗略談其在中小 學音樂教育的應用,為歌仔戲的推廣與紮根,提出一些可能的作法。

歌仔戲中的敲擊音樂,剛開始是受到南管影響,使用五子仔、四塊、乃台扣仔等樂 器,發出點綴性的可愛音效,等到平劇整個表演藝術開始影響台灣各類戲曲時,歌 仔戲很快的吸收了具豐富表現力的平劇武場,來烘托舞台上的唱念做打,但其鑼鼓 的運用,與平劇仍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即加在歌仔調間奏裡的鑼鼓,以下分類舉例 之。

 板腔體「七字調」

「收頭」、「長錘」是七字調間奏的基本鑼鼓型,然而實際運用起來,其變化一如 七字調唱腔本身之跌宕與多樣,亦具開闔吞吐、森羅萬象之氣勢。如「快板七字調 」中的大鑼加花與摀音之運用;「慢板七字調」中的小鑼加花,搭配以鐃鈸的輕重 音,實可釀造出極為迷人的各種效果。然而七字調鑼鼓的關鍵仍在打鼓佬,如撕邊 的長短強弱、梆子(卜魚)或板的運用,皆有畫龍點睛之效——打鼓佬若能在七字 調鑼鼓中,塑造出活生生的角色個性、戲劇情況,堪稱歌仔戲司鼓的最高理想。

 曲牌體

新調(變調仔)的鑼鼓較無規範,只要能與旋律配合即可,常用的有長錘、抽頭、 二鑼(北管鑼鼓)。最有趣的是配合曲情的鑼鼓,如「豐原調」、「緊疊仔」中的 戰場鑼(或北管「緊戰」),與趕路急行的情境結合得緊密無比。又如常用於對罵 的「串調」、殺氣騰騰的「殺房調」,在鑼鼓的襯托之下,方顯得出那橫眉怒目、 劍拔弩張之態。

另有一類特別精彩的唱腔鑼鼓,是源於高甲戲及亂彈戲的「將水」及「陰調」等等 ,此類由大戲衍化而來的歌仔調,其不同凡響的戲劇表現力,多半是鑼鼓所營造出 來的,所以北管鑼鼓對歌仔戲實具重要的影響。

中國戲曲的文武場,傳統上是「室內樂」的型態,這樣小編制的的伴奏樂隊,卻能 夠有效地交代戲劇進行中的動作與情境,這多半拜效果強烈的鑼鼓之賜,這方面以 發展完備的平劇鑼鼓為典範。但另一方面,在歌仔戲中,鑼鼓於旋律進行時的平行 插入,則又是另一種精巧的「對位」藝術,亦為民間戲曲活潑、熱鬧的表現。

從八十四學年度起,全國中小學將實施鄉土課程,傳統及本土藝術將佔相當的比重 ,對於戲曲的欣賞及教學,尤其應審慎落實,以培育新一代的戲曲觀眾。以音樂課 程來說,除了唱腔之外,鑼鼓樂的介紹也是很必要的,一則其深具傳統特色,再者 ,實地演練鑼鼓,對國中小學生應極具吸引力,但武場課程引入基礎音樂教育,仍 有一些困難。以平劇武場來說,其音響強烈,一個班級內若有多組下手同時演奏, 效果太過驚人,司鼓人才也不易培訓,談到要能應用在搭配前場,演一段戲,更需 許多條件的配合(只有布袋戲較可行)。所以科班的教學型態其實不能普遍實施, 相反的,歌仔戲的鑼鼓嚴謹度較低,還有應變空間,尤其歌仔調中的鑼鼓,是跟著 旋律而下,會唱就能打得進去,司鼓的帶領較不必要,一些未定型的間奏鑼鼓,給 小朋友玩更可靈活運用,甚至能激發創作力。

筆者在寒假期間參與了「台南縣八十三年度教師創造思考鄉土音樂教學研習會」, 第一天的課程由廖瓊枝老師介紹歌仔調,第二天課程為「鑼鼓經在國小音樂教學的 應用」,我應邀負責司鼓,先教了「串調」的鑼鼓,學員們一邊複習廖老師教的唱 腔,雙手一邊又可敲敲打打,比起單純清唱要熱鬧得多。次日在南投的教師研習班 多為唱遊老師參加,人數僅二十名,學習效果更好,雖無歌仔戲的基礎,也在兩小 時內學會了清風調、湖南調、緊疊仔的唱腔及鑼鼓,可以想見,若在唱遊課之中來 段 "緊來走啊咿——" ,遊戲間有唱有鑼鼓,不也是一種「小戲」的實踐嗎......

歌仔調中的鑼鼓,甚至可用西洋的敲擊樂器來打,如響板、鈴鼓、三角鐵等,在國 中小最為普遍,其打法可參考各時期的歌仔戲武場:老歌仔的南管「下四管」、北 管及平劇的鑼鼓、晚近野台戲的爵士鼓及電子合成器等,再自行設計,讓小朋友分 組發揮、比較。或許,這不但是歌仔戲生活化的一條路,也可能醞釀出新人類的「 歌仔子弟戲」之多樣風貌——在歌仔調的間奏中,不只是殼仔弦、月琴等在唱歌, 鑼鈔、堂鼓、鈴噹等,亦可不甘寂寞地來湊熱鬧,這樣的戲曲經驗,不是既生動又 親切嗎?

戲曲音樂學

蔡振家的個人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