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唱腔試探

亂彈戲福路唱腔【慢中緊】為例


初稿:
本文寫於大五時的
台大北管社首屆公演
刊於《中國民族音樂學會會訊》第十期
1994.3
網路版1997.2

台灣亂彈(北管)戲曲中的「福路」唱腔,一般認為是出現較早的「板腔體」,而其已有中 國戲曲的「散板」及「緊拉慢唱」(註一 )之成熟表現,最特殊的是 "慢拉散唱" 的慢中緊一曲,其唱腔/道白/身段/ 伴奏/鑼鼓五者的多層呈現,那若即若 離的奇異關係,即使是板腔體的主流:京 劇,也沒有類似的處理。由於此曲的獨特 性,若能瞭解【慢中緊】中音樂與戲劇的 結合,對於認識戲曲音樂的研究範疇 前場之「唱念做表」,後場之文、武場 ,應可得到一些啟示。

欣賞【慢中緊」的重點,是在於此曲 的唱腔與伴奏 "各行其事、兩不相干" , 但除了注意音樂,更不能忽視演員的動作 ,與配合的道白,因為【慢中緊】的使用 ,通常是為了配合特殊的身段表演及情節。

【慢中緊】的散板唱腔,基本上與 【緊中慢】一樣,只是拖得更慢,一句分 三段唱(【緊中慢】一句分兩段唱),而 伴奏則是二十九小節(註二),中庸速度 ,兩拍子的固定旋律反覆演奏,完全不理 唱腔。這兩個獨立的聲部進行,不但造成 了時間上的錯落感,且在音程的諧和與不 諧和之間,也有著機遇式的趣味,加上固 定伴奏本身的喜感(註三),使【慢中緊 】的音樂,每每在聽眾耳中產生意想不到 的效果。而故事遠不僅於此—若演員與 伴奏純是互不理會,那不過是缺乏想像力 的拼湊品耳——論及傳統戲曲結合音樂與肢體 動作的巧思,真不知比西方歌劇進步多少。

以實際應用的例子來看,在《下河東 .別府》此場戲中,老生跳台(起霸)之後所 唱的【慢中緊】,便是用在出征前整束盔 甲的場景,藉著徐緩的唱腔、意態從容的 身段演示,刻劃出悲劇英雄的氣概。其唱 詞是這樣的:

這幾年 未交戰 盔纓俱鏽
黃金鎧 鎖子甲 扣落連環
白銀槍 水木鞭 鵰翎踏蹬
飛龍袋 寶雕弓 線斷幾根

其中在唱二、三、四句之前,都有 「叫介.一錘鑼亮住.圓場」的程序,如 第一句唱完,接唱第二句之前,先叫介 (註四) "黃金鎧(倉)——鎖子甲(倉 ) " 再循「哭相思」之鑼鼓繞一圓場 ,亮住後再重頭唱第二句。同理,「白銀槍、 水木鞭、飛龍袋、寶雕弓」等,這些先叫介再 唱的用意,便是以舞蹈動作配合鑼鼓,一 一點出身上的裝備,藉盔纓俱鏽、弓線已 斷,來表現其不勝欷歔之情。

【慢中緊】表演之好壞,關鍵在演員 對時間的敏銳感覺,因為唱自由板的唱腔 ,要與固定伴奏配合得當,神而明之,端 視個人的藝術造詣。最難的是叫介與亮住 的時機,因為每一句唱完,演員便要從唱 腔散漫的時間進行,轉入一板一眼的規律 伴奏,以在正拍拍點上,隨一錘鑼(倉) 亮住,這關鍵便在拿捏何時叫介,因為後 場領導,司鼓,是根據叫介來下鑼鼓,北 管資深藝人邱火榮老師便指出,演員若隨 意叫介,司鼓會很難下一錘鑼,反之,一 個熟悉後場樂節的演員,叫介之後順勢亮 住,可以做得非常漂亮。所以一句沒有節 拍意義的道白,已成為散板唱腔接到有板 身段的樞紐,可見其在戲曲音樂之重要。 以一板一眼為背景韻律的「慢中緊」,有 如此美妙的藝術表現,直為「一板一眼」 這(略具負面意義)成語,附上一個不凡 的注腳。

北管之 "劇" 先於 "樂" 而亡,錄音 採譜、保存劇本,即使作為「標本」也不 完整——這是與社員們排戲時,於石光電 火之鼓點中,深切所感....

註釋

註一:「緊拉慢唱」是散板唱腔配上無眼 板伴奏的板式,胡琴需在一小節一 拍的規範下,追隨散板的唱腔。如 京劇【搖板】 、福路【緊中慢】 。

註二:【慢中緊】之弦譜,小節數並不絕對固 定,而是有幾處可自由反覆,且每 次奏出的裝飾音常常會變,這些變 奏習慣使這一再重覆的伴奏旋律, 能持續吸引聽眾。

註三:【慢中緊】弦譜之節奏、調式皆值得研 究(在弱拍上定義調式?),因為 一個效果奇佳,且與自由板唱腔能 並行不悖的固定伴奏,必有一些特徵。

註四:叫介是語氣特強的道白,以提醒後 配鑼鼓。


戲曲音樂學

蔡振家的個人網頁